东风二号中近程单级地对地导弹是我国第一种正式列装部队的弹道导弹,并且是第一种核弹道导弹。
1958年4月,中国开始仿制苏联P-2型导弹,命名1059,后改称东风一号。
之前,苏联在P-2导弹的基础上,加大发动机推力、加长弹体长度,研制出P-5导弹,射程增加1倍。
据此,1959年12月,五院一分院提出在仿制1059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射程增加1倍的中近程型号。
1960年3月7日,国防部五院正式决定研制中近程弹道导弹,命名东风二号。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苏联P-2型导弹的第一枚1059/东风一号液体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二号导弹仍采用惯性与无线月,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上午,东风二号在在二十基地(酒泉导弹发射场)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失败,导弹起飞69秒坠毁在离发射台300多米的地方。
为保证发动机具有足够强度,推力由45吨降到40.5吨,射程降到1000千米;
1962年9月18日,国防部五院任命林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屠守锷为副总设计师。
1964年11月10日,为进一步提高射程,国防部五院确定东风二号增程方案,命名为东风二号甲(DF-2A)。
1965年2月,为提高东风二号甲射程,改善作战使用性能,在原定方案基础上,提高发动机推力和比冲,增加液氧自动补给装置,减轻结构重量,采用全惯性制导系统提高制导精度。
DF-2A发动机推力由40.5吨提高到45.5吨,实际验收推力达到47.5吨。
1965年11月13日到1966年1月6日,东风二号甲连续进行8次飞行试验,7次成功,1次失败。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东风二号甲导弹携带当量1.2万吨的弹头从酒泉发射,在飞行9分04秒后,核弹头在894千米外的罗布泊弹着区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爆炸,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东风二号甲全长21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发动机推力45.5吨,工作时间125秒,最大射程1200千米,弹头为1500千克高爆弹头或1枚1290千克的威力为2万吨TNT当量核弹头,惯性陀螺电解积分仪制导,命中精度为圆概率误差1500米~3000米。